颂歌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颂歌文学 >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> 0328 武舒的阴谋

0328 武舒的阴谋

0328 武舒的阴谋 (第2/2页)

“我对这里的评价就一句话:湖广熟,天下足。”
  
  李世民也不禁被他画的大饼给吸引住了,主要是他的那一句水稻高产。
  
  陈景恪提供的那七万粒稻种,李世民找了最肥沃的水田种下,请了最有经验的老农照顾,足足种了有四亩。
  
  亩产达到了四百七十多斤,这个唐朝可以说就是神迹。
  
  就算后期大规模推广产量降低,只要有三百斤的亩产,也比正常粮食产量高百十斤了。
  
  一亩地高百十斤,全国几千万亩水田那就是天文数字。
  
  如果真的把南方给开发了,以那边的气候水稻每年最少能种植两茬……反正李世民已经不敢往下想了。
  
  所以不是他被陈景恪画的大饼给忽悠了,而是确确实实有良种在,他不信都不行。
  
  不过他还是保持着清醒理智的,道:“往这里迁徙百姓确实是个好办法,但瘴气和虫病该怎么办?据我所知长江流域普遍有血吸虫病,尤其是洞庭湖附近更是严重。”
  
  陈景恪道:“血吸虫病确实是个大问题,师父编写的防疫手册上已经给出了防治的方法。”
  
  “喝烧开的水我就不说了,这个方法也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,无法根治。且只有千日做贼的,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,最好想办法消灭他们。”
  
  李世民问道:“你有办法?”
  
  陈景恪颔首道:“聪明的办法没有,笨办法倒是有一个……而且这个笨办法可以说是唯一的办法。”
  
  李世民见他绕圈子的老毛病又犯了,气的来回握了握拳头,不过顾虑到自己的形象终于还是松开了,问道:
  
  “什么办法?”
  
  陈景还不知道自己差点挨打,回道:“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就是钉螺,动员整个南方的力量对钉螺进行灭杀,必须用火烧掉……”
  
  “感染比较严重的区域,大河就捕杀钉螺慢慢的改善。小河直接把河平了,重新开挖一条,这样才能一劳永逸……”
  
  前世新中国就是用这种方法,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彻底把血吸虫病给治住,这个‘笨办法’也被认为是唯一的办法。
  
  关键是,建国初期的时候中国一穷二白,也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,全靠人工完成这一切。
  
  所以在唐朝也不是没有机会做到。
  
  还有不要小瞧古代的动员力量,朝廷对百姓的管控之严格超乎现代人的想象。
  
  大家总是说古代皇权不下县,这个观点并不准确。
  
  正常情况下,朝廷对基层的统治是很深入的,起码在制度上直接管到了乡村一级。
  
 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,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。
  
 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、乡左、乡三老、乡干、乡司、游徼、里正、里胥、里尉、里魁、里治中、里父老、里祭酒、里祭尊、里长史、社长、亭长、鼓史等。
  
  还有邻长、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。
  
  其中乡三老、里父老,看名字会让人误以为是家族长者担任,事实上并非如此,它就是国家的行政职务名称。
  
  就和县的行政长官叫县令是一样的,乡三老、里父老也只是一个名称,担任这个职务的很可能就是个一二十岁的年轻人。
  
 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,又源于另一个更大的知识误区。
  
  我们习惯性的以为,中国的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以血缘、姓氏为基础汇聚而成,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。
  
  或者说以姓氏、血缘形成村落的历史,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悠久。
  
 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,在宋朝之前,国家是严禁百姓以血缘、姓氏为纽带,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。
  
  世家贵族可以集体居住在同一个广阔区域,但普通百姓不行,原因就是害怕百姓抱团不利于统治。
  
  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世家贵族,在这一点上利益是一致的。
  
  为了自己的统治,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居住地点,把一些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。
  
 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,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。
  
  根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当时的村子是有围墙的。
  
  人们统一出工统一收工,村干部也就是邻长、里胥等人,坐在门口监督百姓。
  
  早上检查有没有人没出去干活,晚上看谁没回来。而且干完一天活回来的时候还不能空着手,必须要砍一些柴回来。
  
  到了冬天百姓也不能闲着,女子一个月纺织的工作量要相当于农忙时期四十五天的工作量,还要相互交流技术经验。
  
  是不是觉得这个制度很熟悉?别误会,这不是集体制,而是国家对乡村的监督到了一种表态的地步。
  
  普通百姓不是囚犯,田地也是自己家的,按理说我想干就干,不想干就在家歇息一天。
  
  可是不行,你干不干活不是自己说了算,国家说了才算。
  
  想赶集买东西?等着,买东西的人多了一起去。还要乡村干部出具证明,否则很容易被当成流犯给抓起来。
  
  根据出土的敦煌文书记载,直到唐朝末期中国的乡村还是多姓杂居,而且杂的很厉害,往往是十几二十个姓氏混居。
  
  一直到了宋朝,因为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发生改变,商业也逐渐发达起来,国家对百姓的人身禁锢才逐渐松解。
  
  百姓有了相对的自由,可以在附近的村镇里自由活动,而不用再和以前那样一切都被人监管约束着。
  
  而随着书院的普及,知识流向民间读书人的数量增多。而读书人是需要游学的,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对人身禁锢的松绑。
  
  生产力进步和更多的土地被开垦,以家族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,国家也不再强行拆散家族。
  
  慢慢的就出现了以同姓或者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村镇。
  
  但朝廷对民间的掌控力度丝毫没有降低。比如保甲制,就是宋朝之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农村情况,重新设置的一个村小组结构。
  
  几户联保,一家犯错全保受罚,通过这种方式让百姓相互监督。
  
  即便如此,直到明清时期以同姓或者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村庄才普遍存在。
  
  而以上这些知识误区,都是清末民国时期才形成的。
  
  原因也很简单,当时的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,很多东西只能根据清末时期的社会现状进行推理,难免出现谬误。
  
  后来国家富强了,有能力对古代历史进行科学考证,再加上大量古籍的出土,才还原了古代的真实情况。
  
  现在是唐朝贞观年间,朝廷非常的强势,对地方的掌控是非常严格的。有能力调动民间力量,进行大规模的消灭血吸虫行动。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听说你喜欢我(影视原著) 我是有良心的 妙笔计划:风暴之海 我死后渣男疯了傅铭煜程西 末日游戏:我靠建设领地当包租婆 外乡人的旅途 斗破苍穹之药族族长 女配逆袭:特种兵女神 游戏世界的开挂之旅 傅铭煜程西的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