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3章 雪埋雄计,剑葬神兵(三) (第1/2页)
世间之物,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
不同人对同一事情会抱有不同看法,由此推理,同一件物品在不同人手中,意义也大不相同。
春秋战国初期,魏国对西邻秦国,以强盛的国力军力,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,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、商於等地。
河西高原植被茂盛、资源丰富,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是宝贵的资源财富,但那时,魏人对河西高原弃之如敝屣,他们只把这里当做一块儿重要战略缓冲地,派兵驻守但不做开发,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争霸中原上。
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,决心图强改革,便下令招贤。商鞅自魏国入秦,提出了废井田、重农桑、奖军功、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,深得秦孝公的信任。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,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,先后两次实行以‘废井田、开阡陌,实行县制,奖励耕织和军功,实行连坐之法’为主要内容的变法,最终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,恢复了秦国霸业。
得到河西祖地,秦国获之如珍宝,往后的几代秦君对其充分开发,为秦军征战六国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支撑。
鉴古知今,如弹丸之地的高句丽国,对大汉帝国来讲,不过是一块儿可有可无的疆土。
但对于秦国来讲,高句丽国却是攻略汉朝的重要跳板。
有了这块儿土地,秦军的舰队,就可以绕过汉军北筑的长城与天然屏障色格河,直接将大军屯驻在高句丽国,他朝开战,对汉帝国东北薄州而言,高句丽国的秦军可以西进攻略两辽之地,阻断汉军北上驰援薄州之路,继而使薄州变成一块儿飞地。
对汉帝国曲州和柳州而言,秦军可以在高句丽国中转南下,从曲州和薄州任意一处抢滩登陆,继而在汉帝国中央实现多点开花的目的。
可见,秦军出兵高句丽,不仅是表面上帮助高句丽国保家卫国或者出于道义驰援这么简单。
这一点,秦国头狼苻毅知道,苻文知道,高钊,也知道。
远在万里之外的大汉天子刘彦,或许对秦军必然出兵也心知肚明,不然,他也不会动用十五万大军,攻略一个区区的高句丽国。
要知道,二十年来,莫惊春紧靠一军之力,便两次马踏高句丽王城。
倘若刘彦没有下定秦军出兵的判断,杀鸡又焉用牛刀呢?
不过,高钊说他只有五千可战之兵,就有些不厚道了。
据秦国了解,高钊这几年扩军增容,最起码有精兵十五万,就算扣除荀月前受苻文指使派去夜袭汉营的几万老弱病残,也应该还有十万可战之兵。
五千?傻子才不会相信呢!
听高钊弦外之音,无非是想让秦国大包大揽,独自承担抵抗汉军的任务,打退汉军后,他高钊坐享其成。
还没等正主苻文开口,呼延无忧目露精光、眼含愠色,立即起身,极力压低了嗓门,怒喝道,“高钊,我大秦将士不远万里前来驰援,你不出一兵一卒,想空手套白狼?你敢把方才的话再说一遍么?”
高钊耷拉着脑袋,不出一言。
赵安南赶忙从侧面扯了扯呼延无忧的佩刀,呼延无忧这才回神:对面好歹是一国之君,自己对高钊,应该有起码得尊重,而且,自己的主子苻文还没有开口,你呼延无忧站起来指手画脚,多多少少有点僭越权力了。
呼延无忧反应过来后,立即歪头拱手,对高钊致歉,也不管高钊如何回答,便心不甘情不愿地落座,歪着脑袋不再说话了。
这时候,入席以来始终静处观人事的凌霄开了口,但见这凌霄虎躯一动,起身拱手,“大元帅,两位将军,我王性格守礼谦逊,自不愿在天国面前自夸。我高句丽国三面临海,山泽无物,属贫苦之地。苦日子过惯了,我国百姓自然养成了彪悍尚武的民风,无论妇女老幼,个个悍不畏死,下马能耕、上马能战。殿下若说能战,我高句丽国有五千带甲,不下当年魏武卒,殿下若说可战,我高句丽全国百姓皆可上马一战,足有百万之众!”
赵安南咧了咧嘴,附在苻文耳朵道,“见过吹牛的,没见过凌霄这么能吹牛的!我自觉喜欢吹牛,今儿个遇到高钊,可算是甘拜下风了。”
苻文干笑了一声,心道:此话夸口成分严重,但凌霄能在弱势之时,仍然说出等强壮国威之举,不得不令人佩服。
苻文、赵安南、呼延无忧三人,一个在思考大政方针,两个懒得听凌霄胡诌八咧,渔屋内忽然安静了下来。
凌霄对秦人的冷漠不予理会,他顿了一顿,又说,“此番大汉兴师问罪,兴的是什么师?问的是什么罪?在座的都是天资聪睿之人,难道还需要我在此向诸位一一道明么?”
苻文心道:好一个祸水东引!
不必多说,兴的自然是讨叛之师,问的,自然是背弃盟约之罪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